乙丑纪灾诗(清·李必恒)释义,解释
古诗文 | 乙丑纪灾诗(清·李必恒) |
释义 | 乙丑纪灾诗(清·李必恒) 邮自鼎革后,水患之大,淮为最。考淮水发源于桐柏,释名曰:淮,韦也,韦绕扬州北界,东至于海。《水经注》曰:淮水径义阳,东过钟离县北、夏丘县南,又东至馀县,又东盱眙县,东至广陵淮浦县,会黄河而入海,此其故道也。前明废海运,复会通河以漕东南之粟,乃修归仁堤,大茸高堰,障全淮使出清口,与河流会,藉淮刷黄,从云梯关入海。以故运道不梗而淮水亦不至为害。鼎革以来,堤防废坏不修,顺治十六年己亥,归仁堤决,康熙元年壬寅,又决。洎自周桥开而淮水尽东注矣。淮水既东,清口之力遂弱,不足汰黄流之淤。久之,云梯关故道为积沙壅阻,于是黄水逆入清口,奔注洪泽湖,淮复挟黄为害,合二水,悉停蓄汇萃于高、宝诸湖。而下流范公堤诸闸久废,其入海诸港口又皆湮塞,其受无涯,其归无所,二十年来,七邑乃为之壑矣。乙丑夏,淮、黄交涨,邮城不没者三版,予宅在城外,水深丈馀,坐卧小楼者匝月,洫洫乎抱为鱼之恐。愁苦中辄赋一诗,得八首,非只纪事,实以告哀。夫治其源,宜修归仁、固高堰;杀其流,宜开支河、浚海口。今河臣于沿堤一带,设立减水诸坝,又令每岁增堤土三尺,噫!于保堤则得矣,如水患何?留心民瘼者,宜思所变计焉。(一序中河臣之失与治河方略,如烛照数计而龟卜,乃事外者知之,而任事者惟守增土保堤故辙,杞人之忧何时可已耶?) 何年湮息壤,千里发胎簪。 洪泽陂难障,淮南害独深。 尾闾原地势,降割岂天心。 十万生人命,经旬突不黔。 报道归仁决,须臾涌浪高。 羊头何滚滚,釜底自滔滔。 草木先秋萎,鱼龙竟日号。 不堪容膝地,霪雨又萧骚。 即以城为岸,惊涛直撼城。 长湖无鸟过,六月已凉生。 野哭何人急,讹言半夜惊。 全家风浪里,秉烛坐深更。 泛宅知无计,危楼且共存。 半间连榻灶,八口杂鸡豚。 呕泄情怀恶,燔烧泪眼昏。 皇天吾不怨,幸免作鱼鼋。 藻荇牵高树,荒村八九墟。 人情争纲罟,劫运到诗书。 大厦何当庇,他乡好卜居。 可怜空际雁,无处觅泪洳。 眼见污邪尽,高原卷亦空。 疗饥思圣米①,御湿觅山芎。 不没城三版,难租地一弓。 奇灾经几见,骇绝白头翁。 司空奉帝命,曷以拯灾黎。 上策惟通漕(仄声),奇勋在护堤。 归墟迷海口,沙路塞云梯。 财赋维扬地,何堪竟作溪。 五行多错迕,谁与问京房? 谷洛将无斗,淮黄久失常。 禹功真不再,天变故难详。 激荡悲风起,哀音彻大荒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