名存实亡是什么意思

名义上或形式上存在,但实际上已不存在
有一方不守信用,协议就将名存实亡
国语辞典名义上还有,实际上已不存在。唐.韩愈〈处州孔子庙碑〉:「虽设博士弟子,或役于有司,名存实亡,失其所业。」《宋史.卷三○四.梁鼎传》:「五代兵革相继,礼法陵夷,顾惟考课之交,祇拘州县之辈,黜陟既异,名存实亡。」近有名无实
以上参考资料就是本汉语词典详细汇总的成语名存实亡的解释含义,如有错漏请向我们提供反馈意见。
| 成语解释: | 名义上还有;实际上已经不存在了。 | 
|---|---|
| 成语出处: | 先秦 韩非《韩非子》:“惑主不然,计其入不计其出,出虽倍其入,不知其害,则是名得而实亡。” | 
| 常用程度: | 常用成语 | 
| 感情色彩: | 中性成语 | 
| 成语用法: | 联合式;作谓语、补语;形容只剩一个空名 | 
| 成语结构: | 联合式成语 | 
| 产生年代: | 古代成语 | 
| 成语辨形: | 名,不能写作“明”。 | 
| 成语辨析: | ~和“有名无实”;都有“徒有名义”的意思。但~偏重在“本来有名有实;后因某种原因不存在了”;“有名无实”侧重“原本就只有一个空名”。 | 
| 近义词: | 有名无实 » | 
| 反义词: | 名副其实 » | 
| 成语例子: | 自从日方半途撤走后,这家合资企业已经名存实亡。 | 

名义上或形式上存在,但实际上已不存在
有一方不守信用,协议就将名存实亡
国语辞典名义上还有,实际上已不存在。唐.韩愈〈处州孔子庙碑〉:「虽设博士弟子,或役于有司,名存实亡,失其所业。」《宋史.卷三○四.梁鼎传》:「五代兵革相继,礼法陵夷,顾惟考课之交,祇拘州县之辈,黜陟既异,名存实亡。」近有名无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