缄口不言

jiān kǒu bù yán
成语解释: 缄:封闭;言:说话。封住嘴巴;不开口说话。
成语出处: 《明史 何遵传》:“正德间,给事、御史挟势凌人,趋权择便,凡朝廷大阙失,群臣大奸恶,缄口不言。”
常用程度: 常用成语
感情色彩: 中性成语
成语用法: 补充式;作谓语;形容沉默不语
成语结构: 补充式成语
产生年代: 古代成语
成语正音: 缄,不能读作“jiǎn”。
成语辨形: 缄,不能写作“减”。
近义词: 缄口无言 »
反义词: 口若悬河 »
成语例子: 商民工匠,见诸官绅,皆缄口不言,恐犯当道之怒,祸生不测云。★清·郑观应《盛世危言·商务》

词语分开解释

缄口 : 〈书〉闭着嘴(不说话):~不语。
不言 : 1.不说。 2.不依靠语言。谓以德政感化人民。 3.不料。

缄口不言是什么意思

闭口不说话。

国语辞典

闭口不说话。《明史.卷一八九.何遵传》:「正德间,给事、御史挟势凌人,趋权择便,凡朝廷大阙失,群臣大奸恶,缄口不言。」近缄舌闭口,守口如瓶

缄口不言的网络解释

缄口不言

缄口不言是一个汉语成语,出自汉·贾谊《过秦论·下篇》,形容畏惧权势,言语谨慎,怕招惹是非,应当说的而不敢说或不愿意说。

以上参考资料就是本汉语词典详细汇总的成语缄口不言的解释含义,如有错漏请向我们提供反馈意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