赴江陵途中寄赠王二十补阙李十一拾遗李二十(唐·韩愈)释义,解释
古诗文 | 赴江陵途中寄赠王二十补阙李十一拾遗李二十(唐·韩愈) |
释义 | 赴江陵途中寄赠王二十补阙李十一拾遗李二十六员外翰林三学士(唐·韩愈) 押尤韵 题注:德宗贞元二十年移江陵法曹参军,未几以四门博士召,三学士王涯、李建、李程也。 引用典故:暗投 一旦为龙 不列三后 乘桴海上 颠夭 自致青冥上 解网 借前筹 鹿鸣 舌为柔 叔敖瘗 获与薰 孤臣昔放逐,血泣追愆尤。 汗漫不省识,恍如乘桴浮。 或自疑上疏,上疏岂其由。 是年京师旱,田亩少所收。 上怜民无食,征赋半已休。 有司恤经费,未免烦徵求。 富者既云急,贫者固已流。 传闻闾里间,赤子弃渠沟。 持男易斗粟,掉臂莫肯酬。 我时出衢路,饿者何其稠。 亲逢道边死,伫立久咿嚘。 归舍不能食,有如鱼中钩。 适会除御史,诚当得言秋。 拜疏移閤门,为忠宁自谋。 上陈人疾苦,无令绝其喉。 下陈畿甸内,根本理宜优。 积雪验丰熟,幸宽待蚕麰。 天子恻然感,司空叹绸缪。 谓言即施设,乃反迁炎州①。 同官尽才俊,偏善柳与刘。 或虑语言泄,传之落冤雠。 二子不宜尔,将疑断还不。 中使临门遣,顷刻不得留。 病妹卧床褥,分知隔明幽。 悲啼乞就别,百请不颔头。 弱妻抱稚子,出拜忘惭羞。 僶俛不回顾,行行诣连州。 朝为青云士,暮作白头(一作首)囚。 商山季冬月,冰冻绝行辀。 春风洞庭浪,出没惊孤舟。 逾岭到所任,低颜奉君侯。 酸寒何足道,随事生疮疣。 远地触途异,吏民似猿猴。 生狞多忿很,辞舌纷嘲啁。 白日屋檐下,双鸣斗鸺鹠。 有蛇类两首,有蛊群飞游。 穷冬或摇扇,盛夏或重裘。 飓起最可畏,訇哮簸陵丘。 雷霆助光怪,气象难比侔。 疠疫忽潜遘,十家无一瘳。 猜嫌动置毒,对案辄怀愁。 前日遇恩赦②,私心喜还忧。 果然又羁絷,不得归锄耰。 此府雄且大,腾凌尽戈矛。 栖栖法曹掾,何处事卑陬。 生平企仁义,所学皆孔周。 早知大理官,不列三后俦。 何况亲犴(音岸)狱,敲搒发奸偷。 悬知失事势,恐自罹罝罘。 湘水清且急,凉风日脩脩。 胡为首归路,旅泊尚夷犹。 昨者京使至,嗣皇传冕旒。 赫然下明诏,首罪诛共吺(古兜字)。 复闻颠夭辈③,峨冠进鸿畴。 班行再肃穆,璜佩鸣琅璆。 伫继贞观烈,边封脱兜鍪。 三贤推侍从,卓荦倾枚邹。 高议参造化,清文焕皇猷。 协(一作叶)心辅齐圣,致理同毛輶。 小雅咏鹿鸣(一作鸣鹿),食苹贵呦呦。 遗风邈不嗣,岂忆尝同裯。 失志早衰换,前期拟蜉蝣。 自从齿牙缺,始慕舌为柔。 因疾鼻又塞,渐能等薰莸。 深思罢官去,毕命依松楸。 空怀焉能果,但见岁已遒。 殷汤闵禽兽,解网祝蛛蝥。 雷焕掘宝剑,冤氛消斗牛。 兹道诚可尚,谁能借前筹。 殷勤答吾友,明月非暗投。 评注 《新刊五百家注音辨昌黎先生文集》: 《笔墨闲录》曰:此等语可谓怨诽而不乱矣(“不列)句下)。 《后村诗话》:《江陵道中寄三翰林》云:“同官多才隽,偏善柳与刘。或疑言语汇,传之落冤雠。”按退之阳山之贬,此诗及史皆云因论宫市,似非刘、柳漏言之故。当时乃有此说,市朝风波,可畏久矣,然退之与刘、柳豁然不疑,故有“二子不宜尔”之句,庶儿不怨天,不尤人矣。 《黄氏日钞》:《赴江陵途中》诗,次叙明密,是记事体。内有云:“早知大理官,不列三后俦。何况亲犴狱,敲搒发奸偷。”此语可警世俗。 《辑注唐韩昌黎集》:此诗详切恳恻,其述饥荒离别二段,亦仿佛工部,较胜《南山》数筹。 《批韩诗》:朱彝尊曰:意奇妙,然却以无心得之(“渐能”句下)。此却近《北征》,其笔力驰骋,亦不相上下。但气脉犹觉生硬,杜则浑然。张鸿曰:曲折而达(“或自”二句下)。戛戛独造,真陈言之务云也(“归舍”二句下)。描写真确,无不尽之情(“弱妻”二句下)。此二联可窥造句之妙(“自从”四句下)。此诗直追少陵。玩其描写,真有不可及处。格宛陵极力摹仿,而无其雄杰。何焯曰:老杜家数(“弱妻”二句下)。转接自己无痕(“遗风”二句下)。双关语(“因疾”二句下)。汪琬曰:以寄赠收(末句下)。 《初白庵诗评》:四句用事得体(“早知”四句下)。又深一层(“因疾”二句下)。 《唐宋诗醇》:此自阳山量移江陵而寄王涯、李建、李程、意在牵复耳。有求于人,易涉贬屈,而“齿缺”、“鼻塞”等语,借失志衰换写,意似有惩创,然只以诙谐出之,固知倔强犹昔,不肯折却腰骨也。意缠绵而词凄婉,神味极似小雅。 《瓯北诗话》:(韩)先与柳宗元、刘禹锡交好;及自监察御史贬阳山令,实以上疏言事,柳、刘泄之于王伾、王叔文等,故有此迁谪。然其《赴江陵》诗云:“同官尽才俊,偏善柳与刘。或虑言语泄,传之落冤仇。二子不宜尔,将疑断还不?”是犹隐约其词,而不忍斥言。 《韩诗臆说》:开口言追愆尤,而其下绝不愆尤,正如《诗》所谓“我罪伊何”也(“血泣”句下)。明理人亦作此糊涂语耶?然真悃正自可爱。此与《答柳子厚书》中语参看(“不列”句下)。公于伾,文之败,皆衮快彰明言之,所谓雄直气也(“首罪”句下)。直从《九歌》、《九辩》来。 |